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委员:
片面指责化肥不公平
化肥产能过剩的状况是存在的,例如氮肥、磷肥产业产能过剩,而中国的钾肥需要进口,品种质量还不能满足中国农业生产的需要,例如缺少长效肥、复合肥,所以说大部分肥料都出口,这个不符合事实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粮食安全是基础,我们的粮食产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,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。一斤化肥合理使用是3斤粮食的效益,如果我们片面指责化肥,不使用化肥,那么我们可能粮食产量会大减,甚至回到过去贫困、紧缺、饥饿的状况,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。现在有一种说法,中国化肥减少40%而粮食产量不会减少,我认为这个说法看怎么理解了,如果指我们能意识到施肥方面的浪费,并及时纠正,从而提高化肥的转化率,避免浪费,那么这一说法是成立的;但如果以目前这种粗放的施肥方式,减少40%的化肥用量,粮食产量肯定会下降,这种说法就值得商榷。
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委员:
多收少收在于肥
俗话说“有收无收在于水,多收少收在于肥”,这也是农业生产的规律,因此化肥、农药对粮食增产、稳产具有重要意义。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,无端过度使用化肥、农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,增加农业的排放,这样对我们改善、优化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难度,因此农业部门提倡多使用有机肥,这不但保证农产品质量,又能减少农业排放。
农业部副部长、党组成员牛盾委员:
不要把农资妖魔化
农业生产必须要用化肥、农药,应科学看待化肥、农药,不能把化肥农药妖魔化。
如果不用农药、化肥,据保守估计,我们的粮食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1/3~1/2,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。农药、化肥,特别是化肥,为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植物营养或矿物营养,它是不可取代的,不用化肥就用农家肥,但农家肥数量有限,转化效率慢,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例外,因此化肥必须使用。为什么用农药?我们合理使用农药可以消除病虫害,消除动植物疫情,可以保证农产品品质安全,保证有合理的产量,所以农业生产必须要用化肥、农药,只是要合理科学使用。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化肥、农药,不能把它矮化、妖魔化,不能抹黑,科学的认识,科学的使用,有利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,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。
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委员:
没有化学投入品就没有现代农业
我前几天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“没有现代化学投入品就没有现代农业”,当然这不是反对绿色农业发展,但必须认识到一点,无论什么农业都离不开化肥、农药,完全不施化肥、农药的农产品只有富人吃得起。不施化肥、农药,无污染的农业又回到2000多年以前老祖宗时代的农业,如何能养得起13.5亿人口?恐怕1/10都养活不了。肥料、农药、薄膜都是不可或缺的,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科技进步提高它的效益,提高它的质量,减少它的使用量,减少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。例如东北的水稻,全国的水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都在减少,而东北却在大幅增加,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层薄膜覆盖,提高了育秧期,提高了一个月,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。
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委员:
农资质量好方能提升农产品质量
10年来,我国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稳中有升。其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数据:第一,到去年底,我国建设的优质高产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经达到8178个,到“十二五”末预计将达到1万多个,对我们优质高产的农业生产起到示范作用;第二,农资产品质量合格率不断提高,化肥的质量合格率去年达91.1%,农药的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4.7%,农机产品的质量合格率达到94.1%;第三,农产品的质量合格率达95%。这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农资产品和农产品总体水平。去年国务院颁布了《质量发展纲要》,确定2011~2020年目标,第一产业农业确定的目标是2015年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6%,2020年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%以上,总体质量水平确定的是在2020年达到96%,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2年总体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为89.8%,可以看出农资产品和农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国家总体产品合格率1~4个百分点。
目前从我国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合格率看,到2020年,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可以实现,但任务也比较艰巨。另一方面,从农产品质量安全角度看,农资产品质量的提高也极大提高和带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鹤龄委员:
农资非常重要
农资非常重要,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。农资是为三农服务的,目前有的人认为农资价格有点高,对此应考虑到农资的市场机制又要考虑到政策机制,坚决打击伪冒假劣坑农的农资产品。对农资这个重要的产品,对农资的管理、流通、施用、监管等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,需要多部门协作确保农资质量。
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委员:
我为农资抱不平
现在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,人们第一印象联系到的肯定是化肥、农药惹的祸。我曾经对农资生产企业有很多误解,后来经过调研发现农资经营者、生产者的日子不好过。因为农业效益低,而在中间环节涨价又多,所以农资生产者也陷入很大困境。这种困境是,他们如果生产高质量、高成本的产品,他的投入和产出要靠农业产出来体现,因此,他的投入和产出很低。然而,很多提高安全性的措施又都是增加成本,而这种成本的增加,有益的是环境产出,但环境产出没有利益,必须靠产品产出盈利,因为不能形成产品产出,因此企业效益低。
如果把农资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看,在当前农业规模小、农民收入低的情况下,农资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生存的行业。所以建议国家在重视在农业基本生产能力建设的时候,一定要全面考虑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和农业投入品的研究发展,一定要考虑农资生产企业的难处,尽量多给予农资企业优惠。
民盟辽宁省副主委、营口市副市长高炜委员:
农资使用要适度
有关对化肥、农药的争议,归根结底是利益的问题。农民为追求土地产出、效益的最大化,就会利用一切手段,来使土地的产出实现最大化效益。作为政府和公众,首先考虑的是土地持续利用和食品安全化生产,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,现在的农民如果不施用化肥、农药,而用绿色肥料,他的产出会很低。第二,是社会总需求的问题,这样一个大国家,要实现近14亿人口农产品的自给,不施化肥、农药如何实现?但是化肥、农药的使用要适度,在未来发展过程中,农业科技就显得非常重要,希望能有新的生物手段替代部分化肥农药。
“农业是中国最大污染源”?
在人们想象中,工业生产和城市化生活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因。但在近日举行的南都公众论坛上,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、副院长郑风田称,环保部做的抽样调查显示:农业是中国最大的污染源。未被吸收的化肥渗入地下水进入人们生活的水循环中。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无改善,未来治污之路将非常艰难。
郑风田称,改革开放通过联产承包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。但怎么让中国人吃饱之后吃好,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,最近几年来这个问题愈演愈烈。这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片面搞工厂农业、工业化农业有很大的关系。
“为了提高产量,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,所以采取各种方法,第一个方法是大量的化学农药。”郑风田说,环保部做的污染抽样调查显示农业是全国最大的污染源,让很多人大跌眼镜。这与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大量地使用化肥有很大的关系。
从1981-2008年,粮食产量增长8成,化肥产量两倍,远超过粮食增产量。大量的化肥进入土壤之中,作物吸收不了就随着地下水进入水循环。
郑风田介绍,欧盟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化肥、农药不能直接进入土壤中,而是技术化处理。据农业专家研究,化肥施工量减少40%,中国粮食产量没有任何的影响,有一半的化肥施到土壤中没有为粮食所用。中国多数农民没有配方施肥的概念,一亩地需要多少营养,往往靠拍脑袋决定。而这个问题涉及到18亿亩耕地,影响惊人。